更新時間:2025-09-06
四川這片地方,本身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。山多,地層也復雜,所以溶洞資源特別豐富。對游客來說,這些洞子是探奇的去處;對我們做設(shè)計的來說,它們就是一個個能和自然打交道的舞臺。過去幾年,我們蒼野團隊在四川做了不少溶洞項目,也算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——既要有文化故事,又要有沉浸感,還得照顧生態(tài)保護。
舉個例子,大竹的仙女洞。當?shù)匾恢庇小跋膳疁I石”的傳說,我們就把這個傳說拿來當設(shè)計的核心。燈光用冷色調(diào),從上往下像水滴一樣落下來,打在石筍和水潭之間,讓人感覺時間像凝固了一樣。再加上水滴聲、風聲這種聲效,游客走在里面,很容易就能把傳說和空間聯(lián)系到一起。
巴山大峽谷的大象洞,重點在游線的敘事。洞口有塊像大象一樣的石頭,我們就把它當開場序曲。燈光和音樂一起上,引導人進入“故事”的開端。往里走,空間越來越大,主廳頂部直射光束落下來,氣氛推到高潮。等走到暗河區(qū)域,環(huán)境安靜下來,冷色光和水聲疊在一起,像是故事的收尾。整條線走下來,就像過了一場有節(jié)奏的旅程。
古郎洞的特別之處在水。暗河貫穿其中,我們利用水面的鏡像,把燈光的倒影和洞壁的形態(tài)疊加,空間看起來像“雙層”的。人在里面走,就像走進虛虛實實的兩個洞。盤龍洞的亮點是空間的層次,洞廳縱橫交錯。我們在燈光設(shè)計里強調(diào)縱深和轉(zhuǎn)折,讓人走著走著就能感覺到空間在變化。
這些項目放在一起,你能看出幾個共通點。第一,文化性,我們總會把當?shù)氐膫髡f和習俗提煉成故事核心,讓自然景觀變成文化符號。第二,沉浸性,不光靠眼睛看,還靠燈光、聲效和節(jié)奏把整個過程變成旅程。第三,生態(tài)性,我們不追求過度施工,盡量用低熱光源、防潮電纜,保持洞內(nèi)的濕度和溫度平衡。說到底,就是既要展示,也要保護。
所以四川這些溶洞項目讓我們更清楚:自然景觀的價值不只是稀奇,而在于它們能活起來。通過文化敘事,它們有了新的故事;通過沉浸手法,它們能被游客更深地體驗;通過生態(tài)保護,它們才能一直存在。我們蒼野團隊做的,就是讓這些洞子既能講故事,又能保持原本的樣子。嗯,這就是我們的項目實踐。